吕梁小米钱钱饭

东方晴4年前 (2021-12-30)美食112

  小米钱钱饭,在吕梁很流行、很普及,这是家家户户几乎每天必吃的家常饭。但这种食品在全国来说很少见,只有山西的吕梁地区西部和陕北地区才有,所以人们对此知之甚少。将白豆煮半熟后置平滑青石或钢铁块上,用小铁锤捣成小圆片,状似铜钱,故名豆钱钱。做小米饭时与米同时放入锅内,或做汤面时加入食用,别有风味。小米钱钱饭的原料是小米和黄豆。先把黄豆放在大锅里煮六成熟,黄豆即膨胀变软。捞出后凉去浮水,往黄豆上滴一点植物油搅拌均匀(这样黄豆就不会往石头上粘了),然后放在这样一块表面光滑的石头上,用特制的“捣钱钱锤”砸。一般一次放五颗左右,连捣几下,把黄豆捣成象铜钱薄厚为宜。因为这样砸出来的黄豆成了和铜钱一样大小薄厚的形状,所以就叫“钱钱”。在农村,经常能看见家庭妇女们“捣钱钱”。

  刚捣成的钱钱是湿的,不能存放,所以必须晾干(不能放在太阳地里晒,一晒就变味了)。一般在农村都是放在这样的柳条编织的“簸箩”里摊成很薄的一层晾干后再收藏在布袋里存放待用。

  历史文化

  相传在十六国时期,石勒与牧马元帅汲桑起兵反晋,汲桑兵败被晋军杀死,石勒因为兵败后,军士伤亡严重,无奈引兵投降了汉王刘元海。汉王平时得知石勒善用兵,且英勇善战,遂亲自召见,盛情款待,封石勒为安东大将。石勒受封后,统领大军,转战于山西、河北一带,与王弥、王波形成割据势力,光初二年(公元319年)称王建立后赵。光初十年(公元327年)石勒大败刘耀,刘耀带领残兵败将逃跑,石勒率领三军奋勇直追,追到离石(即现在的吕梁市)西北(今临县境内),在紫金山间安营扎寨。是时,临县久旱,加之兵祸连年,百姓饥寒交迫,到公元328年,远近亢旱,赤地千里,石勒军士饥肠辘轳,无以为食。有的士兵偷窃、抢掠百姓财物。石勒整动军纪,命士兵采集“榆钱”(即榆树在春天结的未成熟的子实,人能吃)饱腹。把榆钱用水清洗干净,掺进小米熬成“钱钱饭”充饥。石勒还命士兵带上“钱钱饭”赈救灾民,使当地人度过了灾荒。后来百姓为纪念石勒,在紫山修建应候庙,亦名石勒寺,俗称大王庙。每逢忌祀,总要供奉“钱钱饭”。而榆树钱只在春季才有啊,到无榆钱季节,老百姓就以黄豆煮熟捣扁而代之。后来人们觉得黄豆钱钱小米饭非常香美可口,就逐渐流传开来,延续至今,就形成了今天的“钱钱饭”。

  做法

  小米钱钱饭的做法很简单,就是在做饭时待水开后,将小米和钱钱一起下锅熬煮,一般一锅小米稀饭里抓一大把钱钱就行了。先用大火,沸腾后改用文火熬至饭成糊状即可。熬这样的小米稀饭时,也可以根据自家的爱好、习惯,加进去南瓜和豆角,再放少许盐,这样熬出来的稀饭甜中带咸,味道特殊,很可口。冬天时,人们在小米钱钱饭里煮点老南瓜,煮出来的“南瓜米饭”金黄透剔,味道香甜,非常诱人。当然,钱钱饭的吃法多种多样,可以和红薯一起熬粥,可以和小米、土豆加面条做成“和子饭”等第,难以一一列举。

相关文章

吕梁合棱则

合棱则:土豆块在合楞擦(制合楞则的工具)上轻磨,使土豆成为糊状,再包入纱布内除水后,拌入少量粉面或白面揉合,用手握成小块放锅内蒸熟,醮醋或西红柿等调料食用,韧性强,淀粉含量高,美味可口,老少皆宜。...

孝义火烧

  火烧是我省孝义具有特殊风味的一种饼类小吃,孝义火烧有咸火烧、糖火烧、菜火烧之分。  咸火烧是内包咸盐和茴香,上鏊烙烤。食时,若佐以葱花、大蒜、醋、酱油、盐、味精,更是美味可口。  糖火烧的制作将老...

孝义插酥包子

  孝义司马插酥包子起源于孝义市司马镇的张氏家族。张氏家族发迹于前清时代。传说嘉庆年间,司马镇张氏家族中的一位老太太非常讲究吃喝,尤其喜爱吃包子。厨师为了讨好老太太,变着法儿给老太太做各样包子吃。久而...

岚县糜子粉

糜子粉,岚县独特食品。走出岚县这一方水土,无论到了全国哪个地方都吃不上这一地方美食。岚县糜子粉嫩、柔、软、筋,吃起来可口,是酷暑夏日老少皆宜的清凉泻火食品,风味特别,可谓岚县一绝。岚县属于晋西北杂粮区...

交城莜面栲栳栳

山西人有句俗语,叫“三十里的莜面,四十里的糕”,意思说吃了莜面耐饥,可以走三十里的山路。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山西民歌中唱道:“交城的大山里没有好茶饭,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个山药蛋。”可见,莜面栲栳栳是交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