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西饼卷肉

东方晴4年前 (2021-11-25)美食322

临西饼卷肉源于临西县西部的下堡寺村。从明朝中叶开始,下堡寺集市规模扩大,每逢集日,四方商贾云集,下堡寺热闹非凡。当时集市上有家“王家薄饼店”和一家“王记牛肉”紧邻,两家生意都很兴隆,赶集之人必品。清同治年间,“王家薄饼店”的王炳发为了方便老百姓食用,突发奇想地将肉切碎后卷到饼里,始创“饼卷肉”。不曾想这出其不意的美味,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推崇。长期以来,长盛不衰。后传子传女收学徒,代代相传。临西饼卷肉的第四代传人王俊桥(大号王三儿),在传统制作的基础上,对工艺进行改进,使饼更绵软,肉更醇香。1958年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,曾一度低迷。改革开放后,王俊桥广收学徒,遍及河北省的临西、威县、邱县、馆陶、邢台等县,以及山东省临清、聊城等地,生意日渐兴隆,“王三儿饼卷肉”从此闻名一方。临西饼卷肉发展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“王三饼卷肉”、“吴老胖饼卷肉”、“小石头饼卷肉”、“王家饼卷肉”等相继挂牌,“临西饼卷肉”供不应求,重放异彩。

临西饼卷肉,又称临西肉卷饼,俗称饼卷儿、吹喇叭。以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县城为中心,向方圆两百公里辐射。河北省的临西、威县、清河、邱县、馆陶、邢台等县,以及山东省临清、聊城等,都有“临西饼卷肉”这一特色美食。

临西饼卷肉,即用一张薄而有弹性的面饼和卤牛肉巧妙地做在一起。取直径半米左右的鏊子(也叫饼铛)加热后,涂抹少许小磨香油;把擀好了的面饼用擀面杖轻轻挑起(由于面软,面饼自然下垂,由椭圆形垂为直径约40cm的圆形薄饼),运用腕力轻轻拖放在鏊子(饼铛)上;刷香油,以小火烙至起小气泡;用长长的翻饼批(竹制)将饼翻转,再刷香油,同样烙至起满小气泡。其特点大如锅盖,薄如帛纸,爽软绵香;牛肉,选用鲁西鲜嫩黄牛肉,按祖传配方经特殊工艺卤制而成,酥烂醇香。饼卷肉,则是巧妙地将饼和肉合二为一,吃法新鲜独特。其特点选料精良,制作考究,饼肉相叠,层层相卷,饼身油亮,形如喇叭;饼借肉香,肉借饼味,老幼皆宜,贫富同餐;以营养丰富、经济实惠、清香不腻、绵软适口见长,香味浓郁而悠长,风味独特,令人回味无穷。

临西饼卷肉,凭借着营养丰富、物美价廉、经济实惠,以及良好的品质和特殊的制作工艺,成为面食种类中的佼佼者,成为临西百姓招待客人时的主要小吃食品,更是临西小吃市场的热销食品,外地来的客人争相品尝。

临西饼卷肉,出于民间,至今仍属于民间,平民、大众的属性从未改变,是真正属于中国百姓自己的快餐食品,有人称其为中国老百姓的肯德基,人送美誉:河北第一饼。临西饼卷肉,既是一种美味的食品,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;既是面食中的一朵奇葩,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项传统绝活。


相关文章

任县石头老炒肉

“老炒肉”,即“老式炒肉”也。完全按照传统配料和传统做法炒制而成,以味浓、色重、酱香而称著。2011年12月,石头老炒肉制作技艺列入任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。...

威县火烧

早在清朝中叶,威县火烧就以其独特的工艺,香酥的口感远近闻名了。明朝“燕王扫北”之乱之后。河北一带民生凋敝,人烟稀少。永乐二年,明成祖朱棣“迁山西民以实之。” 随着山西移民的迁入,原由西域传到山西的以吊...

临西臭豆腐

清康熙年间,沈氏三兄弟宗圣、宗孔、宗舜从清河迁至临西(时为临清)西水波村。其叔沈贵逃荒江苏,学到了臭豆腐制作技艺,回到西水波村,自开臭豆腐坊。临西臭豆腐起源于临西县老官寨镇西水波村, 三百多年来承传不...

清河菜豆腐

菜豆腐也叫小豆腐,是清河县一带的风味小吃。做菜豆腐方言叫“插豆腐”,菜豆腐实际上是菜粥,有豆腐之实而取了粥之形,过去是乡间百姓的家常便饭,因为粮食不够吃,人们便想法把杂粮掺上菜食做出花样来果腹。如今的...

邢台大锅菜

邢台的传统风俗中,逢年节集会,婚丧嫁娶,在招待宾客的宴席中,最少不了的,便是这大锅菜了。   村里做大锅菜,用的是那种很大很大的大铁锅,铁锅固定在一个泥抹的大灶台上,旁边是风箱。五花肉切片,白菜...

隆尧羊汤

在隆尧羊肉馆喝羊汤是一种享受。羊汤端上来,油油的浓浓的,奶白的汤色配上鲜绿的葱花,冒着白色的热气,一股新鲜浓郁的香味儿扑鼻而来,让食欲一下子就振奋起来。等不及先吸溜一口,嘴一凑上去,热气先把眼睛朦胧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