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关酸捞饭

东方晴4年前 (2021-12-27)美食150

  酸捞饭是山西偏关人的创造,已有近千年的历史。

  早在唐宋时期,偏关老百姓就常年以糜米(糜子,黍的一个变种,山西人俗称黄米)为主食,这种食物适应于北方寒冷地区特点,热量大,耐饥寒,深受民众喜爱。

  北宋年间,辽兵经常侵犯北边,尤其是辽宋订立“澶渊之盟”以后,辽更摸透了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脾性,趁机南侵,不断骚扰。山西的北部则首当其冲,深受战乱之若,天灾人祸接连不断,生灵涂炭。当时的偏关老百姓为躲避辽兵掠杀,白天逃至深山躲藏,夜间才敢悄悄回村。有时甚至躲避几日才可下山回家。

  于是,当人们刚将糜米泡好准备煮饭时,闻讯辽兵将来侵扰,只好将米丢下,外出躲避。几天后回来,米泡得发馊,人们舍不得丢弃,凑合着将发酵了的糜米煮粥吃,结果煮出的粥米味如酸奶,黄亮坚韧,别有一番滋味。

  偏关人发现:泡酸了的糜米饭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耐寒耐饥性,还具有清热解渴的功用,从此,人们纷纷用心制成酸汤将米放入,在15摄氏度以上酸汤中浸泡半天(4至8小时左右),使其发酵后澄出糜米即可做成酸粥,河曲人将这种粥称之为“酸稀粥”:在酸汤中煮至八成熟捞出后上笼蒸熟的米饭,称为“酸捞饭”或“糜糜饭”。

  久而久之,偏关人家家户户锅台上都有了一只“酸米罐”,里面泡着糜米,利用锅台的温度任其发酵,随吃随捞,子孙相沿,爱莫能舍。

  特别是在夏季,偏关人一日三餐多以此为食。偏关人后来往酸稀粥中加入土豆、红薯块等食用,酸捞饭则配上大烩菜食用。同时,人们还发现酸米汤不仅是解渴生津的好饮料,还可以解酒。这种偶然发现并演变为普遍的饮食习惯,逐渐流传到晋北各地乃至山西许多地方,千百年来已成为山西民间饮食文化中极有特色的食俗之一。

  山西酸捞饭后来被走西口谋生的人带到口外,传播到内蒙古后山、河套一带并融入当地的饮食风俗。


相关文章

偏关豆面饸饹

豆面饸饹。又分纯豆面饸饹和三杂面(豆面、莜面、荞面)饸饹。现在又多用白面掺着吃饸饹。它们都是偏关人用豆面所做的系列美食。一盆饸饹面,一个饸饹床,就压就煮就捞就吃,操作快捷省事。长长的饸饹是偏关人过生日...

代县麻片

代县麻片,在清代颇有名声,并有面铺专营此业,生意兴隆.其片有二寸长,半寸宽,色淡黄,薄如叶,质脆味香,驰誉省内外.暇时小食三片五叶,美口止饥,耐人寻味.麻片选料严格,要用上等面粉、去皮芝麻仁、纯麻油或...

五寨大烩菜

  五寨大烩菜由猪肉、豆腐、土豆粉条、茴子白、土豆块佐以葱姜蒜及其它调味品烩制而成。它之所以风味独特还在于它的用料均为五寨名优特产,属纯天然绿色食品。  首先是它的选肉。五寨烩菜所选用的猪肉是当地农家...

偏关豆面

偏关豆面是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的特产。偏关人爱豆面,吃豆面,品豆面。细细的豆面、薄如纸、细如丝,煮在锅里虽细不化、捞在碗里粘臊子,挂调料,放到嘴里软绵清香,一吸溜就下肚,全身舒服。豌豆,属双子叶植物,豆...

偏关凉碗托

此食品为偏关之独特食品,荞麦去皮后,磨成颗粒,当地名为荞麦生子。将荞麦生子手工捶成糊状,过细箩后,将糊状盛在碗里蒸熟,凉冷后切成细条,调醋、蒜、芝麻、黄瓜菜丝即可食用。凉碗托坚软件包可口,另有一番风味...

五寨油糕

油糕:为当地人最喜爱的传统风味糕制品,其谐音为“又高”。将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炸糕,黍米含蛋白质、脂肪糖,以及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。这除食用外还可入药,在中医中药中被列为“补中益气”的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...